您是否要退出?
您暂时尚无权限,如有疑问请联系客服
返回
返回

北京西城京报馆旧址文物建筑活化利用发布说明

2021/10/26 | 来源:新华信用

核心提示:根据工作安排,在第二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中,京报馆旧址面向社会公开招募运营服务机构的项目率先启动,向社会公开招募京报馆运营服务机构报名截止时间为2021年11月15日18:00,提交申请报告截止时间为2021年11月30日18:00,均以发送到工作邮箱(wwhhly2021@126.com)的时间为准。现将京报馆旧址项目基本情况、项目特色等发布如下,请有意参与运营服务的各机构、各单位积极报名。

西城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立足首都核心区城市战略定位,全面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 年 - 2035 年)》《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 年 - 2035 年)》,积极探索实践腾退后的文物合理利用路径,推动老城保护与复兴。依照《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文物建筑合理利用和开放管理的若干意见(试行)》(西行规发 [2019]1 号),2020 年推出了第一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计划,其中 6 个项目已实现落地签约。在此基础上,西城区今年继续开展文物建筑活化利用工作,自9月18日起已多渠道发布西城区第二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计划,分别是:杨椒山祠、绍兴会馆、宜兴会馆、护国观音寺(本体)、五道庙、钱业同业公会、梅兰芳祖居、云吉班旧址和朱家胡同 45 号茶室;向社会公开招募运营服务机构的项目 1 个,为京报馆旧址。

根据工作安排,在第二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中,京报馆旧址面向社会公开招募运营服务机构的项目率先启动,向社会公开招募京报馆运营服务机构报名截止时间为2021年11月15日18:00,提交申请报告截止时间为2021年11月30日18:00,均以发送到工作邮箱(wwhhly2021@126.com)的时间为准。现将京报馆旧址项目基本情况、项目特色等发布如下,请有意参与运营服务的各机构、各单位积极报名。

一、基本情况

京报馆旧址位于西城区椿树街道魏染胡同30号、32号,是传奇报人、革命志士邵飘萍办报和生活的地方,占地面积112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20平方米。1984年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西城区政府于2018年7月25日启动文物腾退工作,8月底完成了全部30户居民的腾退工作。 2019年北京市委宣传部决定将京报馆旧址建设成为红色报业博物馆和邵飘萍故居面向公众开放, 2020年开始文物修缮工作。2021年6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这里是北京市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之一,同时也是“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京报馆旧址内部包括一栋二层小楼和附属的两个小四合院。馆内正前方影壁上自右至左镌刻着四个大字:铁肩辣手。原句出自明朝嘉靖年间名臣杨继盛(字椒山)的诗句“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邵飘萍非常推崇这两句诗,用于自勉,也勉励同仁。

邵飘萍(1886—1926)字振青,笔名飘萍,浙江金华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共产党员,近代著名的新闻工作者。1916年应《申报》社长史量才之邀来到北京,担任《申报》驻京特派记者。1918年夏末辞职,10月5日在前门外三眼井38号创办《京报》。1919年8月《京报》被查封,邵飘萍被迫出走日本,受聘于日本大阪《朝日新闻》。1920年重返北京,9月20日《京报》复刊,并集资在魏染胡同兴建新报馆,于1925年10月31日搬入。此报切中时弊,文笔犀利,锋芒直指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因同情国民军和郭松龄倒戈反奉,4月24日,遭奉系军阀政府特务的围捕,4月26日邵飘萍被奉系军阀杀害。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评价邵飘萍是“具有热情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邵飘萍牺牲后,其夫人汤修慧女士继承邵飘萍遗志继续坚持办报,最终由于时局动荡,《京报》于1937年停刊。

二、项目特色

京报馆旧址积极探索博物馆的社会化运营整体托管模式,以邵飘萍烈士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主线,积极发挥基地教育功能,配合各单位开展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在爱国主义教育、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建设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展陈着重展示党的新闻事业发展历史和北京地区报业发展的源流脉络、传承和嬗变。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时期以《新青年》《京报》为代表的大量进步报刊的出现,到建党初期中共中央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向导》周报、第一份日报《热血日报》、中央苏区出版的《红色中华》等报纸的创办,再到新中国成立前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以及《北京日报》等为代表的北京地区其他报纸的发展情况。同时,还将集中讲述邵飘萍在创办《京报》践行“新闻救国”思想、传播马列主义等方面的生平事迹。

(一)空间利用

结合恢复历史建筑原有风貌和保护利用功能需求,展览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京报与京报馆》展览

以情景还原展示邵飘萍、吴定九等的工作场所,同时重点展示“京报与京报馆”发展的相关内容。

第二部分《百年红色报刊》展览

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闻事业的发展历史,并对北京地区党报的历史进行重点介绍,突出北京作为首都在报业发展中的鲜明特点和历史地位,并配合沙盘、壁画和电子多媒体等方式,使展现效果多元化、立体化。

第三部分《邵飘萍生平事迹》展览

重点介绍邵飘萍烈士在创办《京报》、传播马列主义学说、培养新闻人才等方面的生平事迹。

开馆以来,京报馆旧址以爱国主义精神为主线,通过制作特色展厅,开展丰富的教育活动。京报馆旧址放开时间为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16:30停止入场),观众可提前在京报馆旧址公众号进行预约,持有效身份证件入场参观。

(二)图像资料

图片1

京报馆旧址大门口及京报馆二层小楼

图片2

《京报与京报馆》展厅

图片3

30号小院

图片4

《百年红色报刊展》展厅

图片5

《百年红色报刊展》展厅

图片7

32号小院

图片8

《邵飘萍生平事迹展》第一展厅

图片9

《邵飘萍生平事迹展》展厅

三、活化利用原则

本次计划意在保护及体现文物建筑的文化历史内涵和价值,促进文商旅融合的同时,让人民群众最大程度地享受文化发展成果。在利用过程中应坚持如下原则:

1. 坚持正面导向、公益属性。参与本项目的社会机构需认同西城区关于文物建筑合理利用和开放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遵循正面导向、注重公益、促进保护、服务公众的原则,严格按照本计划的相关规定参与项目活化利用。

2. 坚持安全底线、文化传承。本次文物建筑活化利用计划旨在吸引有情怀、有专业、有实力的社会机构及民间资本参与到西城区文物资源开发利用中来,以确保文物安全为前提,以服务社会公众为目的,以彰显文物历史文化价值为导向,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文物价值传承传播最大化。

3. 坚持科学策划、持续运营。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项目要按照报告编制要求,有针对性地编制独立的项目申请报告和策划方案,报告要充分展现文物建筑的文化内涵或建筑特色。必须进行成本核算以及风险评估,以确保项目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4. 坚持政府主导、各方参与。西城区政府统筹指导区域文物建筑活化利用工作,在坚持国有不可移动文物所有权不变和坚守文物保护底线的前提下,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广集社会各方智慧和资本,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国有文物建筑使用和运营管理。

四、参与条件

(一)申报要求

1. 参与资格:参与主体需为具有法人资格的社会机构,机构应具备较强的项目策划能力、相应的配套资源、丰富实施经验和运营能力。

2. 项目经营:要遵循公共属性,不得以各种名义对公众参观设置门槛;要坚持自主运营,不得将文物建筑作为转租、承包、转让、抵押等资产经营;要确保公共安全,及时消除对文物建筑、公众参观等造成的安全隐患。

3. 有偿使用:参与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的机构需签署文物建筑使用合同,并按合同要求缴纳租金(公益项目除外)。首期合同一般不超过 5 年,合同期满后依据使用单位绩效情况决定是否续签。合同金额按照项目综合评定结果确定。

4. 空间开放:所有活化利用的文物建筑均应采取不同形式向公众开放。每个项目都要设置相应的展示空间,充分展示文物的历史文化内涵或建筑特色。

5. 项目考核:所有参与文物活化利用的机构均需接受监督和考核。对于违反合作协议、绩效考核不达标或者在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工作中出现严重违法违规的将立即终止合作协议,并依法追究相关机构和人员责任。

6.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予参与本项目:

(1) 编报虚假资料,提供虚假财务会计资料,虚假承诺的;

(2) 存在知识产权方面的重大法律纠纷的;

(3) 影响周边居民日常生活的事项的;

(4) 申请单位因违法行为被执法部门依法处罚未满 2 年的;

(5) 列入《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20 年版)》,以及其他非环境友好型企业或项目的;

(6)其他不适合参与文物利用的。

(二)提交材料

1.《西城区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项目申报表》(加盖公章)(参见附件 1);

2.《西城区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项目申请报告》(加盖公章)(参见附件 2);

3. 其他

(1)近 2 年完税证明复印件(加盖公章、单位财务印章);

(2)近 2 年财务报表或审计报告(加盖公章、单位财务印章);

(3)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加盖公章);

(4)近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声明;

(5)相关业绩资料;

(6)《西城区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项目承诺书》(加盖公章)(参见附件 3);

(7)可证明企业实力的其他补充材料,包括:产品(技术)获奖证书、企业获奖证书等(加盖骑缝章)。

五、申报程序

拟参与本次文物建筑活化利用计划的社会机构可按照如下流程渐次推进:

1. 信息获取。项目相关信息可通过西城区人民政府官网和国家文物局网站、北京市文物局网站、新华社新华信用平台(信用发布板块)等渠道获取。

2. 前期咨询。拟投标单位可向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和第三方服务机构咨询。

3. 项目策划。拟投标单位按照相关要求编制项目申请报告,并根据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及第三方服务平台的修改建议完善报告。

4. 项目评审。由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组织相关专家进行项目评审。

5. 项目确定。通过评审的项目,经西城区政府专题会议审定后,履行行政许可,签署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项目协议。

六、联系方式

(一)网站查询

了解详细项目信息并下载相关资料可登录:

1.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官网 -“专题专栏”:https://www.bjxch.gov.cn/

2. 国家文物局官网:http://www.ncha.gov.cn/

3. 北京市文物局官网:http://wwj.beijing.gov.cn/

4. 新华社 - 新华信用平台(信用发布板块):https://www.credit100.com/xhxy/xhxyztsc/xcwwfb/

(二)联系人、联系电话

1. 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

姚老师:010-63134738、王老师:010-63134743

2. 新华社新华信用平台

周老师:010-58361560、沈老师:18516962056(电话)  wwhhly2021@126.com(邮箱)

附件:

附件1:西城区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项目申报表.docx

附件2:西城区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项目申请报告.docx

附件3:西城区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项目承诺书.docx


返回新华信用首页

[责任编辑:石宏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