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聚变数字技术有限公司(“超聚变”)通过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打造高质量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持续为客户和伙伴创造价值,加速行业数字化转型。超聚变以电能转换和热管理领域的技术优势,打造行业领先的充电网络解决方案。其1200A液冷单枪终端实现持续大功率稳态输出,解决行业痛点,提升充电效率与车位周转率。依托根技术通过12个领域核心实验室的研发投入,持续提升技术竞争力,保障产品高质量发展;通过功率魔方架构、智能算法等技术适配不同场景,使充电设施可平滑升级,保护用户投资。联合多方行业伙伴构建生态,提供运营、运维及金融供应链支持,助力充电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与双碳目标的实现。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爆发式增长,2025年保有量已突破3000万辆。国内外车企不约而同地密集推出800V+高压平台新车型。繁荣背后却隐藏着尖锐的充电基础设施矛盾:充电效率不足与热管理效能低下构成了制约行业发展的双重瓶颈。
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尤其在重大节假日期间,超过40%的充电站点出现严重排队现象。传统120kW快充桩完成一辆纯电动车补能需40分钟以上(80kWh电池),导致高峰期平均等待时间超过2小时。在城市公共充电站,运营商投建的多数分体式充电系统由于设备技术能力的限制,当面对不同充电功率需求的车型同时充电时,充电主机无法将功率池的所有功率100%分配到所有充电终端中,造成了电力资源的浪费,导致消费者充电时间延长。
这些问题的背后都映射出汽车充电行业在大功率充电与超充热管理技术上亟待创新才能解决用户痛点、提升使用体验、创造更大经济价值。7月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大功率充电设施科学规划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全国建设超过10万台单枪功率≥250kW的大功率充电设施。根据行业解读,国家设定的10万台大功率充电设施目标并非简单的数量累计,而是一场系统性的技术升级。其核心价值在于将传统“小时级”的充电压缩至“分钟级”,使电动车补能效率接近燃油车加油的时间体验,做到汽车补能“油电同速”。
图 600~1040kw 分体式智能充电主机
图 240~480kw 分体式智能充电主机
大功率充电与热管理技术如同电动汽车发展的“任督二脉”,二者的协同进化正在重塑交通能源格局。10万台大功率充电设施的宏大目标不仅意味着充电速度的量变,更将催化整个能源系统的质变——当液冷超充终端与功率智能全额分配成为基础设施的标配,电动车才能真正摆脱“里程焦虑”的桎梏,释放其零排放潜力。大功率充电与先进热管理技术的深度融合,对国家“双碳”目标的贡献会呈现指数级放大。据测算,到2027年10万台大功率充电设施全面建成后,配合高效热管理系统,每年可减少碳排放数百万吨。
随着产业迭代升级,单枪充电功率达到250千瓦以上的大功率充电设施得到进一步普及,也响应了国家将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作为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促进交通能源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基础设施的高质量发展要求。
超聚变数字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总部设在河南郑州,公司在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算力基础设施及算力服务提供者的同时,也打造了高质量的充电解决方案,持续为客户和伙伴创造价值,加速行业数字化转型。以河南郑州为中心,超聚变在全球共部署了6个供应中心、6个技术服务中心、7大地区部与10大研发中心,服务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客户。并连续三年获得“独角兽”企业称号,整体业务实现稳步发展,销售收入突破400亿,合作伙伴数量突破24000家。
图 超充单枪终端
超聚变秉承“让智算数能更好地服务您,共建智能体时代”的战略,通过技术重构和业务重构,围绕AI(大模型使能)、算力Computing(双生态安全异构)、数据Data(数据使能)、能源Energy(高效电热管理)四大领域实践,为社会两大主体“城市”和“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在绿色智慧能源解决方案方面,超聚变依托液冷技术在算力领域10年以上的应用经验,以及全球7万多个数据中心的液冷成功案例,结合电能转换和热管理两项核心根技术,将其延伸到新能源应用场景中,打造了业界领先的充电网络整体解决方案。采用创新的液冷设计方案,1200A的液冷单枪充电终端,解决了行业大功率液冷超充不可持续充电的痛点,超聚变做到既可以大功率输出充电,还可实现长时间稳态输出的优势,使得充电运营商的充电站可以给客户提供持续大功率的超充输出能力,提高充电车位翻台率,减少车主充电时间。
超聚变对充电基础设施网络的高质量理解分为三个方面:
产品设备的高质量:需要依托技术创新与质量控制,创新方面超聚变融入了多项核心根技术;在大功率充电过程中,大电流产生的热量需要快速传导到冷却液,超聚变在高压连接器接触侧采用新型导热材料来完成热量的快速传导,同时热量从固体传导至冷却液体,液体的配方具备良好的导热性能,液体通过流动将热量带到换热器侧是一个流体力学与算法的结合,不同的温度需要不同的流速来带走热量,不同的流速涉及连接器的回路设计与连接头的工艺等,超聚变自研冷却液及匹配不同液体的流体力学的算法,和与之匹配的连接器等;上述端到端的解决方案中,超聚变从大功率电能转换、新材料、电力电子、化学工质、热管理、流体力学设计,到算法、高压连接器、元器件选型、制造工艺等多领域贡献了的核心技术与应用解决方案。这些技术优势都依赖于超聚变的12个核心技术实验室,涵盖了材料器件工艺实验室、热&力实验室、先进介质应用实验室、可靠性实验室、高速高频实验室、绿色供电实验室、智能装备制造实验室、基础软件实验室、AI算法实验室、数据中心实验室等。
在产品设备侧高质量设计的基础上,超聚变在元器件选型方面采取高于同行业的器件选型标准,比如:充电设备中开关矩阵的核心器件是直流接触器,行业中普遍使用环氧树脂材料的接触器,其使用寿命约10万次;超聚变采用陶瓷材料的直接接触器,其使用寿命50万次,且灭弧能力强。超聚变还在该陶瓷接触器中置入了物联网芯片,使之成为充电智能体的一部分,可以实时感知设备使用状态,疲劳程度,提早预警,在避免设备故障的同时,让运维工作前置,确保充电站的持续可用性。在生产制造方面,超聚变秉承严进严出的原则,按照严格的生产品控体系、工艺标准,确保产品高质量地下线交付,充分体现了产品侧的高质量保障。
图 快充双枪终端
针对不同应用场景的高质量规划与实施:超聚变整合行业资源,吸引并组织了诸多优质的行业合作伙伴,一同研究用户痛点,联合打造从充电场站规划设计、设备配置、工程施工,端到端的整体解决方案。例如:城市公共快充站领域,在响应国家建设大功率充电基础设施的政策下,超聚变为保护用户投资,做到便捷、低成本地扩容升级,行业首创功率魔方架构,让用户的充电站平滑升级演进,假设用户首期投资建设了600kW分体式群充系统,当业务需求扩容时,用户可直接再购置一台600kW的分体式群充设备,即可与原系统做到充电主机功率池共享,最大限度地分配功率到每一个充电终端,让用户充电快,充电场站翻台率提高;同时,还支持在原有充电枪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将原有快充终端,直接替换为超充终端,最大限度保护用户投资,给消费者最佳的充电体验。超聚变开发并持续迭代了领先业内的全功率共享超快一体充电解决方案,真正帮助充电运营商缩短投资回报周期,提升消费者充电体验,实现充电基础设施的高质量设计与建设;例如:高速充电场景下,车主在高速服务区的快速补能需求,需要更多大功率的液冷超充终端来满足新能源车主快充快走的刚需,超聚变的超快一体群充系统可更好地解决此需求,并在京港澳高速和连霍高速的18个服务区得到应用。例如:电动重卡充电场景,超聚变结合物流业主的货运需求和运力车队的业务运行情况,结合车队从起点到目的地之间的运输线路、运载车型、补能时效,与设计规划、工程实施伙伴一同打造一整套的光储充解决方案,呈现给客户完整的全生命周期经济性与环保性减排效果。
高质量的行业生态建设:超聚变联合云快充、新电途、小桔充电等聚合充电平台服务商,既可以为用户提供充电运营服务,还可以在充电场站规划设计阶段提供热力图仿真测算服务,预测即将建设的充电站未来的运营收益情况,为投资建设增加一定的风险评估服务。同时超聚变认证了全国多家充电运维合作伙伴,他们与超聚变一同为客户充电站提供更好的售后运维服务,确保充电场站的高质量可用性。在金融供应链领域,超聚变还联合了多家商业银行,为筹建的充电站项目申请贷款,并采用区块链技术进行RDA(真实资产数据化)部署,使充电站作为金融资产为将来的资产评估和交易奠定数字资产基础。
充电基础设施的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是产品设备本身的高质量与智能化,更是汽车充电行业伙伴和产业生态的整体高质量发展,充电网络作为连接车联网和电力网的基础设施,将有效支撑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和新型电力系统的高质量发展。超聚变将持续努力,为中国充电基础设施生态的高质量建设,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