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探索“3+1+1”路径 领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发布时间:2023/04/27 | 来源:新华信用

核心提示:26日,厦门市发改委召开新闻发布会,面向全国征集信用大数据创新应用场景。这是厦门市发展数字经济,充分挖掘信用数据价值,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又一举措。

新华信用厦门4月26日电(李昊)26日,厦门市发改委召开新闻发布会,面向全国征集信用大数据创新应用场景。这是厦门市发展数字经济,充分挖掘信用数据价值,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又一举措。

作为全国首批信用示范城市,近年来厦门先行先试,积极搭建信用建设基础性制度,创新开发信用大数据应用场景,充分发挥信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形成了独具厦门特色的“3+1+1”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路径,贡献了一系列典型经验。

立足“3”大服务 挖掘诚信传统的当代价值

“人无信不立。”“信,国之宝也。”“上好信,民莫敢不用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是极其重要的道德和准则。

“厦门注重将新时代精神融入传统诚信文明,深入挖掘诚信的当代价值,发挥其在服务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深化改革中的作用。”厦门市发改委社会信用推进处处长邓泽荣说,如何让群众、企业更多地体验到信用价值,以信用手段解决长期存在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是厦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方向。

上医院看病先诊疗后付费,停车先离场后付费,借书免押金,到部分景区、酒店享受优惠……随着“个人信用白鹭分”应用场景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厦门市民正实实在在地享受个人信用带来的实惠。

守信为个人生活增添便利,也为企业带来了真实惠。厦门大力开展“信易贷”,以信用方式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截至目前,厦门市“信易贷”累计撮合融资1087.75亿元,其中信用贷款474.99亿元,平均授信时长13天,平均贷款利率低于5.5%。

厦门还积极创新信用监管方式,推动“放管服”改革。建立市场主体准入前信用承诺制度,将信用承诺纳入市场主体的信用记录,可替代证明材料,有效改善了长期以来因材料不齐导致审批耗时费力的窘境。同时,厦门建立了以信用为基础的分级分类监管机制,推广公共信用报告在政务领域应用,有效提升了监管和服务效能。

培育“1”个产业 打造信用创新应用试验田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信用服务业健康发展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支撑和保障。

信用数据是信用服务业开发产品和应用的核心要素。2018年,厦门与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共建全国唯一的信用大数据创新中心。目前中心已汇聚高价值数据约260亿条,形成了围绕信用风控、数据核验等336个数据产品;引入16家信用大数据企业,注册资本3.8亿元,初步构建起信用服务产业雏形。

为进一步完善信用大数据产业生态,推动信用数据产品化、服务化,厦门启动百行信用大数据创新应用场景征集活动。

“我们计划通过这个活动,每年引入一批创新能力突出、应用效果优秀、符合厦门实际的应用案例,参与到厦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并在优秀案例供应商和厦门市产业招商机构、政府部门间建立长效对接机制,促进市场化信用服务在厦门长久落地生根。” 厦门市发改委二级巡视员林晓辉表示,厦门将致力为各类大数据企业打造信用应用最佳试验场和孵化器。

构建“1”套制度 夯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地基”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需要一系列基础性、关键性工作。厦门发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积极推进建章立制、平台搭建等工作,夯实了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地基”,也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贡献了“厦门智慧”。

早在2004年,厦门便启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15年先行先试的基础上,厦门于2019年颁布实施《厦门经济特区社会信用条例》,是副省级城市首个社会信用立法。此后,厦门又陆续印发六个信用条例配套办法,逐渐搭建起社会信用体系法规制度基本框架。

机制建设方面,厦门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及联络员工作制度,制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考核办法,率先实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平台建设方面,厦门持续优化全市统一的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形成极具本地特色的“一张表、一支撑、一保障、两网、两库、市区两级”格局。

由于高度重视公众在诚信塑造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开展诚信机关建设、诚信宣传月、诚信街区授牌等活动,厦门在全社会营造出良好的诚信氛围。在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发布的2022年度全国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综合信用指数排名中,厦门市位列第一。

“厦门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全方位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构建了政府、市场主体和社会多元协同推进机制,形成了全市一盘棋的推进格局和长效机制。” 林晓辉说,未来厦门还将持续探索,努力发挥“头雁”效应,不断激发社会信用体系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返回活动网主页

[责任编辑:王思凝]